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马拉松赛事已经成为广泛参与和多方介入的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我甚至将中国很多城市的马拉松赛事称为线上生活流行时代最大的线下场景活动。
赛事的复杂性、系统性、传播力、影响力、关注度、延展度日渐增强,对赛事治理带来了众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刚结束的2024兰州马拉松赛事是一场几乎可以称之为完美的赛事。全中国目前在视频号活跃上的几乎所有跑者账号都纷纷登场,为我们奉献了赛前赛后和赛场内外无穷无尽的感人场面、动人场景和喜人场域。
我曾于2019年6月2日首次参加兰州马拉松赛事,当时让我最感动的一件事是:我订了离起点900米的一家小店住宿。老板告诉我,他是劝走了其他旅客给我腾出房间的。备受感动的我把赛事发送的啤酒和没用完的一些物品全部送给了老板。
当时的一个印象就是:兰州是一座可以把马拉松参赛选手捧在手心里爱护的城市!而事实上,这样的城市在全国绝无仅有。与之相反,我们听到市民抱怨赛事影响其出行的事情在不少城市中都是常态。
兰州可以为马拉松捧出整个心灵,固然有政府的重视和投入、市民的谅解和支持、当地大型活动相对较少等原因。但我们还是不得不说,赛事组织、管理、运营的专业能力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关键因素,因为它决定着整个赛事的品质和气度。
令人欣慰的是,贾俄仁加、管油胜、尹顺金、焦安静这些先后因各种规则或误会忍受委屈的运动员,全部在此次兰州马拉松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全部站上了领奖台。这是中国马拉松赛事遭受众多非理性指责和不公正批评之际让全国跑者排解胸中块垒的一场赛事,同时也是我们反思中国马拉松赛事治理的一个极好契机。
▲历经波折拿到兰马参赛名额的焦安静,最终以2:41:42收获兰马国内女子组第三名。
笔者自2018年参加马拉松赛事以来,足迹已经踏遍全国除宁夏、青海、西藏、台湾、澳门之外的28个省市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虽然成绩一般,参加的赛事数量也不算多,但我始终关注马拉松赛事的组织、管理和运营,并且有意识地将奥运会的运营模式与之对照,力图对提升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整体治理水平做一些有益的思考。
在我看来,任何一场赛事的运维,都包含三个层面的管理要素,我称之为支持、支柱、支撑要素。支持要素包括:气象、助威、食宿、交通、旅游等,支柱要素包含赛道、领物(奖牌)、裁判、观赛、疏散等,支撑要素囊括交管、医疗、清洁、安保等。
国内我参加过的40多场马拉松赛事,在我列举的这些要素中均出现过不少小问题,比如组委会对天气情况的掌握不够精准,导致准备不足或准备过度,如某赛事在阴冷天气准备过多喷淋;某赛事全程几乎没有安排观众助威,使赛道显得异常冷清;不少城市靠近起点的酒店借举办马拉松之机大肆涨价;城市交通部门对赛事期间或赛前赛后的市民出行缺乏必要的通知和引导,导致市民怨声载道,选手不堪其苦,我曾两次看到选手在赛后因为交通堵塞错过高铁的情景;有些城市的景点发放免费门票却额外要求选手带上号码簿才可参加。
支柱部分是赛事本身的核心,但笔者参加过的赛事出现过赛道引导不当使选手跑错路的情形;赛后取物处一片混乱,花费半小时才找到自己存的包;裁判和发令嘉宾配合失误,导致选手被判抢跑而取消成绩;观众被阻隔在远离运动员的区域,令人无语;赛后疏散通道不畅,让疲惫的运动员多走很多路才能离开。至于支撑要素,出现的问题也不少见,比如在赛中让市民穿越赛道时管理过严或过松;医疗点配备的药品不全或不足;赛中就进场捡拾垃圾,影响选手;安保人员过多,导致人浮于事。
说了这么多我经历过的马拉松赛事的小事情或槽点,并不是我刻意挑剔,而是我对马拉松赛事一直有几个执念,希望中国的马拉松赛事趋于完美。
(1)一场规模宏大的赛事,出点小瑕疵难以避免。奥运会和世界杯这样历时5-10年筹备的世界顶级赛事都有过不少事故,何况一场上万人参加、只有几个月筹办的赛事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对每个尽职尽责的赛事组委会和运营机构表示理解和宽容。任何阴谋论和上纲上线的做法都是不厚道和不负责任的。笔者今年在国外参加两次路跑赛事,就遇到过国内赛事少有的尴尬。
一场全马跑到5公里时工作人员还没拆开包装的水(我是发枪后4分多钟才出发的),直到7公里才喝到补给。赛后组委会提供的成绩证书里还是按枪声成绩给我计算配速和排名的,令人无语。所以,国内动辄说马拉松乱象和应该整治马拉松的言论,其实多是一叶障目、盲人摸象甚至意气用事。
(2)马拉松赛事的筹备和运营是有规范和有标准的。前些天中国田径协会做了一个路跑赛事管理办法的修订说明,增补了运动员邀请与管理、商业化规范两部分内容,让人看到了马拉松赛事组织者对于赛事规范化管理的决心和举措。
上述笔者所提及的支持、支柱、支撑要素并没有穷尽,但有经验的赛事运营者都知道这些要素的风险点在何处,都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标准,以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国际奥委会的33个技术标准和6个指南中体现出的各类Functional Area的运行规范,特别值得马拉松赛事组委会和运营机构学习和借鉴。
一个观众服务指南就包含300多个细小环节的类似文本,值得赛事组织和运营者仔细阅读。笔者以为,马拉松赛事的运营在精准和模糊、紧张与宽松、宏大与细微之间,都有很多艺术,关键是如何把握分寸。而马拉松赛事总体的组织,在管理和服务、标准与灵性、物质与精神之间,也有很多准则,核心是如何把控节奏。所以,专业的、科学的培训必不可少。
(3)马拉松赛事的兴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看过不少国外对马拉松参赛选手的调研报告,几乎无一例外地显示,这个群体具有积极进取、意志顽强、乐善好施、热爱生活、引领潮流、爱国敬业等诸多优良品质。
可以说,目前我国的马拉松赛事数量并不多,参赛人群规模也不大,无论从相对比例还是绝对数量看,站在世界范围内看,中国都可以且应该举办更多马拉松赛事,激励更多国民参与路跑运动,随之相应地应该有更多马拉松赛事运营机构和俱乐部、赞助商、传播者……这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经济发展的自然逻辑。
在人类演进的历程中,使人聪明、健壮、美丽的跑步运动从一开始就生生不息,今天依然方兴未艾。在精神、欲望、文化、娱乐、数字、传媒、技术交织中,在知识、观念、利益、立场、价值、信仰、道德互动中,马拉松这类运动还将继续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2024兰马奖牌。
那种一般人跑不了马拉松、马拉松赛事实在太多了的言论,在这样的时代潮流面前,显得是多么可笑和荒诞!因此,国际国内目前不少城市对马拉松赛事的价值评估已经成为潮流,今年无锡马拉松赛事2.3亿元的经济效益的评价就是典型的例证,值得多数城市马拉松组织者借鉴。
古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对于势必更加迅猛发展的中国马拉松运动来说,现在只是起步初期的兴奋和激情,即将步入冷静思考和认真复盘的中期阶段。不畏浮云遮望眼,而今迈步从头越,应该是中国马拉松运动眼下的基本心态。
大约20年前,一位体育传媒的大腕在给学生的讲座中在谈到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筹备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筹备乱哄哄,一办就成功!这至今是我给很多赛事组织者们培训时很喜欢复述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其实没有完美的赛事,一场协同难度极大的体育赛事,更不要奢望做到完美。但我们要始终以敬畏之心去守护那一份完美,这样我们就可以无限地逼近那份完美的结局。
冀望中国的马拉松运动穿林过柳、穿街过巷,奔向光明的康庄大道!
↑ 本文作者 易剑东教授
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学之高级研究学者,目前在洛桑大学体育研究院进行六个月的访问学习。访学主题为:国际体育组织的运作模式与中国体育的应对策略。
本条内容创作团队
专栏作者:易剑东
编辑:默默
设计:viuviu
图片:兰马组委会(部分来源于网络)
相关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J35917G905564V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