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奥运会政治化”
首先是奥运会为何会成为全民热衷的赛事?我个人也是奥运会的拥趸。奥运会吸引全民的非凡魅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赛事“诞生”之初就孕育广泛参与性。这不得不提到《奥林匹克宪章》中提出的相关原则,其包含了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可以看出,参与原则放在首位。同时,这种参与具有国际性和包容性,即不论何种种族都可参与,超越地域界限,让全球人民团结、和平、欢聚地进行交流。我们知道奥运会在历史上有三次间断,都是因为战争。而正是因为赛事的举办,让人类换到另一种生存状态,不再是暴力的分野,不再因政治、经济、种族、文化的差异或歧视或欺凌或掠夺。而是平心静气的,通过竞技的形式进行交流,在赛事中安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间的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
二是拼搏进取的意志和体能极限的吸引力。奥运会是体育、教育与文化的结合体。而从这一本质可看出,其融合了体质与意志,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蕴。比如,苏炳添与体能的较劲儿,46岁的体操老将丘索维金娜不再为儿子出战,而单纯为自己的热爱出征,这一幕幕让人动容。这亦是意志与身体拼搏进取的表达。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凡身肉体亦是日月星辰,即便日常中,确实存在贪恋被窝的温暖,但在赛事中,比起这种贪恋,作为具有灵性的人类,我们更不舍一次又一次的攀登,更不舍直面生命的辽阔,这恰恰是奥运能成为全民热衷赛事的吸引力所在。
三是赛事萌发了审美的人伦之光和认知自由的畅快。学者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曾说过,审美教育是使人达到自由的途径,美亦孕育着善的潜在形态。审美主体从中发现人类认知的自由以及人伦的闪光。比如,女性举重选手的力量之美、汗水之美、肌肉之美,让我们从狭隘的柔弱瘦美的视角中跳脱了出来。不要小看这种审美的力量,因为这种视角的转换赋予了人类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固化。又比如,这次东京奥运会的车手安娜·基森霍夫,她完全出于爱好,靠自己的“自由发挥”(自费、无团队、自行设计战术)抵达了其作为普通人因兴趣而不断探索的“彼岸”。这些都是奥运赛事带给我们的美妙,通过赛事,我们对生命、意志进行确认,这是最有力的赛事。
其次是奥运会被赋予了哪些政治性因素?如何被政治化?政治化后产生了哪些后果?奥运被赋予的政治性因素,可从“二三”视角来看,即一分为二从正向性因素与负面性因素来看,还可从个体-国家-国际的三维来看。比如,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体现了对个体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精神。又比如,健康中国的战略,这是国家层面将人民的体魄、健康与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进行交织。再比如奥运会的标志---五环,蓝黑红黄绿五种颜色的圆环,象征了亚欧非美澳各民族人民团结在一起。还比如奖牌是怀抱橄榄枝女神的金银铜牌,体现了国际友谊和世界和平。这些都是正向的政治性因素,亦是政治心理学关于人格政治、国家认同、民族主义等理论的具象体现。如,人格政治是个体在各种政治现象刺激中形成的心理构想(Construct)和图式(Schema),国家认同是一种同化效应(Assimilation Effect)的体现,民族主义则是基于共同的传承并延续共同的未来的命运共同体,进而形成系列的自尊维护等行为。负面性因素则主要体现在竞技的标签化,进而形成不公平以及更深层次的差别对待。竞技标签化是一种刻板的固化,比如,常有论调认为田径赛事亚洲人不占优势。或许确实存在一些生理的因素,然而比起客观的不可抗性,这种标签吊诡地违背了进取和奋斗的奥运精神。同时,这种客观的生理因素的标签化,常常被异化成种族的优劣和不平等性,进而在政治层面或明或暗形成了差别对待的映射。
这些因素,给奥运这场体育赛事带来了或积极或消极的效应和后果。例如,在正向维度上,呈现出体育和政治互动水平的进化,包括体育竞技水平、赛事种类与参与主体的多元及评判细则的优化。同时,全民健康的体魄确实能为国家综合实力挣得门面。正向效应还有很多,不仅仅是政治、外交层面的姿态和形象,在举办奥运会的全过程中,体育竞技的市场效益无需多言,也是非常可观的。然而,相对于积极性而言,或许其带来的消极性后果更应得到关注,例如,唯成绩论而服用兴奋剂导致的恶性竞争;又如,因有争议性的不公正的判决,导致非理性的民族精神的涌起等等。
由以上因素和效应后果可看出,这种政治化的过程是一种不断“情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过程。概况来说,是将体育赛事的性质通过标志物、事件等进行“叙事”(Narrate),推动全民共同在场(Co-presesnce)进而形成信念陈述(Propositional Belief)。学者戈夫曼、吉登斯、赫格斯特兰德等在社会学领域均提出过相关理论。而这种情境的影响力,恰恰将奥运开幕式闭幕式的仪式性、民族特色性、认同的号召力等等这些具有政治性色彩的因子串联起来,形成了政治化融合的传导机制。这种政治化的过程,正如上文所述,应分两面三维来看,但个人认为较为理想的状态应是---力量与和美齐飞,理性与善性并存。
最后是如何正确看待奥运政治化?能够避免或减少政治对其的干预吗?奥运政治化的实质,其指向的是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题。目前,有三种较为典型的观点:1)无交互空间论---体育与政治在本质上互不相干,各自拥有自身的绝对空间;2)“无缝空间”论---体育与政治根本无法分开,它们紧密联结成“无缝之网”;3)相对空间论---体育与政治有区别但又存在内在的深刻关联。我个人认为,第三种观点较为中肯,即承认了二者之间孕育着一种有机反馈机制。
这种有机反馈机制体现为体育与政治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可细分为价值张力、权力张力与契约张力。价值张力是指体育与政治之间在价值取向上的吻合与背离。例如,“唯金牌论”与综合国力、体育职业化、全民健身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等展现的价值倡导与异化扭曲。权力张力是指体育与政治之间干涉与自由的关系。例如,对体育活动的组织、计划与规范等。契约张力是指体育主体与政治主体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即体育本身作为一项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撑,这是一种合理世俗视角下的功利价值,需要通过政治与体育的契约形式来实现(The Contract for Sports)。例如,体育的市场机制与效益性的体现。
所以,奥运的政治化现象,我认为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是否能够避免或减少政治对其的干预,这个问题其实可翻译为大白话“彼此成就”。为什么这么说呢?完全自由的奥运、完全自由的体育就是好的吗?那什么又是完全的、真正的自由呢?在这些问题的铺成中,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思考,政治与体育之间如何形成良性互动以尽力消解恶性的冲突。那么,可从三个层面进行探索:第一,体育政治空间需要一定的张力,这是互动活力的保障。例如,不断完善体育赛事性质的边界确定、体育主体的协商机制等;第二,在价值张力、权力张力与契约张力中应形成各自适度的“力道”。例如,提高体育主体的价值体现程度、权力张力中政治作用的得当性,契约权力中,体育与政治二者的委托代理角色的明确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等。第三,这三种张力应当是协调的。协调的张力才能突破体育与政治线性关系,保持体育的理性与政治的合法性。